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飘天文学 www.piaotianwx.cc,最快更新农夫三国最新章节!

的物资。产麦区成为战略要地。据《左传》的记载,当时的小麦产地主要有温(今河南温县西南)、陈(在今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北部一带)、齐(在今山东省北部、东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)、鲁(山东省南部)、晋(春秋时居有今山西省大部与河北省西南地区,地跨黄河两岸)。1955年,安徽亳县钓鱼台遗址发现碳化小麦,经放射性碳素测定,年代为490-420bc,属於春秋时期的遗物。由此可见,实际的产地要超出史书的记载。从《左传?成公十年》“甸人献麦”的记载来看,当时的小麦种植可能主要集中於城近郊区。《家语》(三国魏?王肃撰)中也有“请放民皆使出获附郭之麦”之语。这种情况到汉代仍然没有改变,东汉时伏湛在给皇帝的疏谏中提到“种麦之家,多在城郭”。

    小麦虽然自西而来,但汉代以前主产区却在东方。《春秋》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部史书,书中所反映的麦作情况与其说是春秋时期的情况,不如更确切地说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情况。和鲁国相邻的是为齐国,境内有济水。《淮南子》曰:“济水通和而宜麦”,又曰:“东方川谷之所注,日月之所出,……其地宜麦,多虎豹”。从地名上也能反映当时齐鲁一带种麦的情况。齐国的“齐”便与麦有关,《说文》:“齐,禾麦吐穗。上平也,象形。”齐地的莱牟(今山东莱芜县)也与大麦和小麦有关;齐国旁还有所谓“麦丘之邦”[。这些说明春秋时期,黄河下游的齐鲁地区(今山东)是小麦的主产区,也即《范子计然》所谓“东方多麦”。这种状况至少保留到了汉代,江苏东海县尹湾村西汉墓出土简牍上有关於宿麦种植面积的记载,反映了西汉晚期当地冬小麦(宿麦)的播种面积情况。

    春秋时期,小麦自身经历了一个重大的转变。当初小麦由西北进入中原之时,其最初的栽培季节和栽培方法可能和原有的粟、黍等作物是一样的,即春种而秋收。也即所谓“旋麦”。但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就会发现,小麦的抗寒能力强於粟而耐旱却不如。如在幼苗期间,小麦在温度低至-5c时尚可生存。但在播种期间,如果雨水稀少,土中水分缺乏,易受风害和寒害,故需要灌溉才能下种。中国的北方地区,冬季气候寒冷,春节乾旱多风。春播不利於小麦的发芽和生长,秋季是北方降水相对集中的季节,土壤的墒情较好。适应这样的自然环境,同时也为了解决粟等作物由於春种秋收所引起的夏季青黄不接,於是有了头年秋季播种,次年夏季收获的冬麦(宿麦)的出现。冬麦在商代即已出现。据文献反映,春秋战国以前,以春麦栽培为主。到春秋初期,冬麦在生产中才露了头角。冬麦的出现是麦作适应中国自然条件所发生的最大的改变,也是小麦在中国扩张最具有革命意义的一步。冬麦出现的意义还不仅於此。由於中国传统的粮食作物多是春种、秋收,每年的夏季往往会出现青黄不接,引发粮食危机,而冬麦正好在夏季收成,可以起到继绝续乏,缓解粮食紧张的作用,因此,受到广泛的重视。

    虽然在西汉,甚至於战国晚期就出现了面食,改善了小麦的食用品质,也促进了小麦的扩张,但其普遍性仍然是值得考虑的。首先,面粉加工业的滞后,加上少数人的垄断,特别是面粉加工业与其他生产的矛盾,使面食的扩张远远落后於小麦种植的扩张。唐宋时期,政府就曾多次下令拆毁架设在河流沿岸的一些面粉加工机械,“以广水田之利。”其次,小麦的品种不适合於面食。唐代云南地区已有麦作,但“其小麦麺软泥,少味,大麦多以为麨,别无他用。”[陕西地区虽然很早就种上了小麦,但到了南宋时期这裏的小麦品种并不适合於面食,“陕西沿边地苦寒,种麦周岁始熟,以故黏齿不可食,如熙州斤麺,则以掬灰和之,方能捍切。”这样的品种可能更适合於粒食而不是面食。

    由於上述客观原因使得相当长的时间内面粉的数量有限。汉代虽有面食,且百官中也有专供饼饵面食的汤官,但汤官仅仅是为少数人服务的,而饼饵也非主食,而只是副食,因为汤官之外还主管膳食(主食)的太官,主管择米的导官。北魏太和四年(480年),北魏孝文皇帝诏会京师耆老, 赐锦彩、衣服、几杖、稻米、蜜、面,复家人不徭役。在赏赐的物品中有麺,说明当时,面粉的比较稀少,因而贵重。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